Monday, October 09, 2006
Bartender Please, Fill My Glass For Me (2)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手頭開始比較寬裕,不再像高中時代要買張唱片得餓一陣子肚子,儘管如此,還是得要謹慎選擇目標,保守的方法是好好研究研究榜單,或是網路上無窮無盡的經典名盤清單。對於名人背書這種行銷策略,我實在沒有太大的抵抗力。因此像是媽媽上街買菜時拿著的清單,一次一次有計畫又節制的走向櫃台,然後慢慢開始養成進唱片行不能全身而退的壞習慣。
在台北車站,似乎經過大眾唱片就會像著魔一般踏入店門,即使腦袋裡沒有下手的理由,還是照例得從A到Z巡視一遍牆面,就算是讀一讀測標也好,這樣的動作好像可以讓自己更貼近什麼東西ㄧ點。一張有著非常划算的價錢的CD,兩片裝單片價,但是不知為何印刷粗糙,Dave Matthews Band,好像是哪個地下樂團的那個團員鄭重推薦過?於是就這樣第一次毫無根據的消費了音樂出版品。
還是CD隨身聽的時代呢,在台北捷運車站把膠膜撕破,然後擺進機器裡播放是一種鄭重的儀式。美版的CD,會貼上一張強韌的貼紙,那時候都要搞上好一陣子才能把附著在外殼上面的膠清掉,隨著CD越買越多這個動作也越加熟練,漸漸的就可以不破壞貼紙讓他完整的留下來,貼紙上面都會註明是那個樂團的那張CD,然後標上條碼。那是一張現場實況專輯,Listener Supported,那時候我想,第一次買不認識的樂團,買Live毋寧是個好選擇,起碼可以很快的知道這樂團的大概模樣。
八點多的淡水線上,不會太擁擠,大可好整以暇坐在塑膠椅上聽我的音樂,邊讀著測標邊按下Play,有點怪的音樂,,有小提琴和薩克斯風的搖滾樂團。每個樂手都好厲害的樣子。那時候的我聽很多Fusion的音樂,所謂Fusion其實就是Jazz+Rock,也不能說真的喜歡吧,該說是高中剛學會樂器的小孩崇拜超技樂手的餘毒,就像喜歡料理東西軍裡面精巧手藝的工匠那樣的,邊聽邊讚嘆著,其實並不是多了解曲子的結構或是高妙之處。
不是多專心的做"聆聽"這個動作,然而發覺的時候自己的手腳已經隨著節拍擺動了。彷彿非得要隨著音樂狂舞一陣不可,才發覺我已經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樂團了。
像是到電影院看到和自己脾胃的電影一樣,下意識的看了看手錶,想知道這樣的樂趣還可以維持多久。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