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九年過去了,發現自己沒有什麼改變。
週五去香港開會,晚上順道去看了非常林奕華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重新放映的《水滸》映畫,二零零六年的錄像,在原來是做舞台表演的演出場館做大螢幕放映。演出前導演走上舞台說不好意思這是很久之前的錄像,不像現在都是「高清」,大家多擔待。
四比三的影像投射在十六比九的的舞台布幕上看起來甚是突兀,真正是屬於iPhone世代之前的紀錄方式。因為是大螢幕,所以表演的細節都被放大了,當時戲劇院裡李建常帶有噬人魔力的獨白,改成雙聲道輸出之後,原來在戲劇院裡迴響的聲音質感都不見了,看起來有些平板。而原來覺得口條不順手腳不靈的張翰,如今在螢幕上看起來反而細緻到位。
王耀慶和李建常有一段惡搞吳淑珍和趙建銘的段子,那時的稻草人還是扁家。我看了大笑,像是見到電影台長年播送的喜劇,旁邊的香港觀眾當然是一頭霧水。而映後座談時王耀慶連趙建銘的名字都說成趙又銘了。
張孝全和莫子儀彼時都還是小鮮肉,如今一個是台北電影獎的影帝,一個是獨立舞台劇王子,當時最整齣劇裡最亮眼靈光的韋以丞,跑去紐約念書,後來出現在我紐約攝影師好友的臉書裡。有人和文藝女歌手談了場高調的戀愛又分手了,有人和同劇的女演員低調的談了戀愛如今也分手了。然而所有一切美好的樣子都可以被鎖在那些影像裡。
我也似乎還被鎖在那些影像裡呢,真是青春又老土的情懷。
隨著劇情更迭,發現自己對文本的想像和感動居然與九年前差不多,究竟是九年前的我過分早熟,或是現在的我一直沒有長大呢?
映後座談導演說其實他書是翻了兩章就看不下去了,當時是巴著編劇陳立華將整齣戲給磨出來,所以喜歡了讚嘆了這些年的劇本其實與導演的關係不大,林奕華看來並不滿意這齣作品,但是在我生命裡這部戲實在太重要了。
我舉手問了導演有沒有可能把它搬回台北放映?導演說他人微言輕,還是要靠觀眾你們的力量,多麼討巧的回答。
時光不斷向前推移,即生即滅,悉知悉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