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8, 2006

駙馬爺

不知道是中文這種語言的的字彙貧乏,還是文化思想太過根深蒂固,那些帝制封建的字眼現在仍是無處不見。

搞設計的蔣氏兄弟要被冠上「落難王孫」之類的稱號。而剛剛一審判決確定刑期六年的那個,媒體老是為他冠上「駙馬爺」三個大字,即使他老婆一點不能給人「公主」的想像。我們的縣市長選舉用的是「百里侯」之「戰」這樣的字眼,對於輔選有功的前行政院副院長,電視新聞下的小標題也是「立功將受封賞」。似乎對於不同黨派的態度仍然是平亂剿匪。

又譬如說甫上任的台北市長,在開票之夜激動的在晚會上說。「我們終於拿回一座山頭了!」語氣彷彿他是當年的征西掃北大將軍都招討之類的,劍拔弩張。

Wednesday, December 27, 2006

打字機

我想要一台打字機。

非常有趣的放手放心攝影展像機講座,會展到年底,在知然堂藝廊,裡面擺了三台打字機,供來訪的人留下隻字片語,也許是和好的句子、也許是當著面說不出口的氣話。

我想要一台打字機。

Joan Baez彈著吉他唱著歌,看著她的表情就知道,滿心不爽對面的Bob Dylan從來不表態的習慣,也許是對那些她正熱烈投入的社會運動,也許是對她美麗極了的一頭長髮。而Bob一如往常掛著他莫測高深的沈默,在打字機前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他新寫的詩。

我想要當巴布.狄倫的打字機。

Sunday, December 24, 2006

2006年終榜

突發奇想的無聊事。

以下是陪伴我渡過今年的歌。有些擁有單純的美麗因此不得不反覆收聽,有些則根本是用來提振自己低迷士氣的。另外還有一些擁有不可對人言的意義。

Project Early/和你巧遇在這裡
The Flaming Lips/Mr. Ambulance Driver
Mojo/我在想你的時候睡著了
Tizzy Bac/You'll See
Tizzy Bac/鞋貓夫人,Madame!!
The Raconteurs/Intimate Secretary
Pat Metheny & Brad Mehldau/Ring Of Life
林生祥/阿嬷,捱等來跳舞
Zwan/Lyrics
Beth Orton/Shadow Of A Doubt
新寶島康樂隊/愛人在杭州
Bob Dylan/Thunder On The Mountain
Dave Matthews Band/Joy Ride
1976/摩登少年
Janis Ian/The Great Divide
蔡健雅/Joni(It' Friday)
Phoenix/Long Distance Call
陳綺貞/靜靜的生活
Ryan Adams/You Will Always Be Same
Manic Street Preachers/Kevin Carter
George Harrison/Isn't It A Pity

水滸傳@國家戲劇院

看的是俗稱的彩排場。口條不順的張瀚,緊張到一額汗的張孝全,便各有了得以原諒的藉口。

水滸傳讀得夠熟了,於是阿,看著林奕華的解構和重構便有了一些意外的快樂。

中場休息時看著節目單,導演和編劇的心得報告像是要指導你文本分析的方法,然而又留下一些機會線索讓有心人可以進行辯證,節目單和話劇同時是整個文本的一部份。那個自陳是等著把狼把羊群吃光的老虎宋江,像是故作謙讓等著他日頂頭上司托塔天王掛掉的情節,而射死晁蓋的史文恭是倒楣的狼。時一修的股票炒手,又直指那個暗待一朝起義翻身的智多星吳用,然而小說最後還是讓宋江趁著還有剩餘價值的時候把梁山泊股票給出清了。我嘗試用熟讀的小說情節扣在劇場表演上,又有許多說不清的地方,不禁想著昨天坐在我旁邊的編劇陳立華,當群眾大笑或默然時,他幾次似笑非笑的神情。(I am not showing off.)

如果話劇的本身要點出男人的典型如樣板戲般可笑,最後謝幕時,演員們不自覺的做出表現刻板男性氣概那些力道十足的動作,或擊掌或擁抱,不啻是對劇的本身一更大的譏諷,

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旅行的意義

應該是昨夜望見書店櫥窗擺滿了一落又一落的遊記和指南。「離開這裡,到哪裡都好!」今日辦公桌前的下午就興起拋下一切的想望。即使心裡明白,遠方的城市並未必貼合自己那些美好的想像,因之而來充塞胸口的微微緊張也一直延續到出發前的那一刻。所以我們要反覆聽熟Mama‭ & ‬Papa的”California Dreaming”或者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就會有踏上旅途的勇氣了。也可以把從不離身的IPod給留在家裡,因為優客李林的「漂鳥」和陶喆的「Run Away」的旋律早已爛熟於胸。雖然小腿和腳指將因為走過的長路充血腫脹,肩膀也為了背負過重的行李而酸麻不已,然而就是這些體驗才能提醒自己是能擁有有這種幸福,那是關於活著的什麼。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拍手,叫好

那段學著熟悉自己身體的時光,上唱遊課的老師總會說人身上就有最好的樂器,於是當我們扯開喉嚨隨著風琴聲,興奮的跺著腳跟拍著手掌直到通紅,才知道最好的打擊樂器就是自己的手腳,能讓已是輕快的節拍平添一種原始的歡樂。Billy Joel的"Uptown Girl"或是電影主題曲"That Thing You Do",都是有了那些點睛的拍手聲才更顯大調的明亮。就算那些要掀掉體育館屋頂的搖滾樂,歌曲裡的跺腳和拍手也是不可或缺的過場道具。"We Will Rock You"不就是這樣才變成啦啦隊國歌的?今年Clap Your Hands Say Yeah能首張專輯就如此意氣風發,也許正是因為取對了這個逗趣詼諧讓人回想起童稚時光的團名吧。

老狗的新把戲

音樂圈的老狗們,在知道自己快要變不出新把戲時,通常的藥方是找來時令當紅的各色年輕偶像,借來他們的青春架上自己混跡江湖賴以成名的絕招,往往就能重新站上浪頭。濫觴似乎是吉他彈得令人酥麻的Santana,他找來Matchbox 20的主唱Rob Thomas,一時街頭巷尾便全是Rob調情般的歌聲,這招數也被爵士大師借用,Herbie Hancock就和白人吉他新偶像和瓶中精靈Christina Aquilera合作,自己的放客爵士鋼琴的神采依然,年輕人也發掘出自己另一種靈魂。至於華人音樂圈最近令人津津樂道的,首推周杰倫和費玉清的「千里之外」,不過這次借力使力的反而是年輕的周董了。

一人大樂隊

寒風凜冽的人行道上,那全副武裝的街頭藝人仍然起勁的奏著吉他,腳跟分別踏著背上的大鼓與銅拔,而嘴巴除了唱歌之外還不嫌累贅的吹起口琴。可能Beck和Badly Drawn Boy這一類單獨搞定樂器演奏和錄音製作音樂人的原型就是這樣。做這種一人大樂隊的其實不只是這些九○年代的怪傑,披頭四的Sir. McCartney就以專擅不同樂器的天才而著名,而當年的超級民謠團體Crisby, Stills, Nash也曾有這樣的軼事,錄音不順稍事休息的片刻,待在錄音間的Stephen Stills自己把吉他、風琴、貝斯一軌軌錄了進去,一個人完成了這首歌,其他人回來時Stills從此多了個"Captain Manyhands"的稱號。

抱著吉他的美麗少年

如果瞬息萬變的流行音樂裡真有一種永遠不會退流行的形象,一定是那些美麗少年們抱著吉他的模樣。是悒鬱的Elliot Smith彈出自己濛濛的寂寞,或者電台情歌裡John Mayer經過那特殊調弦的木吉他;是經歷輾轉流浪各地生活的Jason Mraz那首充滿歡樂幻想的”Worldplay”,或者”This House Is Not For Sale”中Ryan Adams那把似乎被失敗的戀愛和過多的威士忌折磨過的嗓子;是旅行歸來甫踏入赤臘角機場的林一峰,或者是剛出發要晃蕩到世界盡頭的盧廣仲。「有些人要愛、要自由、要別人的尊重,他只要他的眼鏡、一把吉他就夠了」,也抱著吉他的美麗女生陳綺貞便是這樣形容這些美麗少年的。

父與子

那一刻當兒子拿起電吉他鏗鏘流出承自音樂人的父親血脈旋律,隨之而來的陰影的就開始像鎖鏈般如影隨形,Rufus Wainwright洋溢的才華也許就是為了掙脫民謠大師父親影子努力得來的。 Jeff Buckley翻唱Leonard Cohen的”Hallelujah”裡禱者般的唱腔和他俊美如男神的臉龐都讓人想起他的父親Tim Buckley,彷彿家族詛咒也同樣地在盛年如彗星般的死去;Wallflower的民謠搖滾早已在樂壇有了自己的版圖,但提起樂隊名字時主唱Jacob Dylan的姓氏總是要被順道帶上一筆,更別說有個披頭老爸為他寫過歌的Sean Lennon在樂迷心裡永遠是"Beautiful boy"裡的樣子了。

愛上美麗的女生

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這樣的說法看來是正確的,至少那些女性創作者的敏銳常使得「臭男生」的作品顯得多話而自大。浸潤在自己的歌裡的女生擁有全然的自由,因此才顯出她們不為人所見的姿態。Alanis Morissete張著大嘴吼出”You Ouguta Know”,女性復仇的意味直率又狂野,然而當她哼起”Ironic”,那氛味又低迴如詩。Suzzane Vega、Tori Amos的聲音隨著幽微的鋼琴聲流轉,歌裡都是溫柔,卻堅實的打得人心激動,光頭的Sinead Oconner充滿勇氣的”Nothing Compares 2‭ ‬U”則讓聽者不禁飄然若失。我們不得不徹底的愛上這樣的濃淡不同的美麗,愛上這樣美麗的女生。

那些不快樂從何而來

[Radiohead]

是一種換取吧,搖滾樂手的生命裡註定要有一些殘缺,主唱可能會需要一隻因為小兒痲痹永遠只能半睜著的左眼,吉他手必須缺乏分辨不同顏色的能力,或者和你我一樣,需要無法和自己好好相處的神經質帶來的那些不快樂。

如此一來,當擴大機傳來震動,你我望著舞台上表情隨著光影明暗變化的Radiohead,同時也為摩登時代裡的種種而困擾折磨著,再回頭審視自己遇見的難題,就不禁有自己也和他們一樣,正被眾人狂熱愛著的錯覺。那些難題也許是"Subterranean Homesick Alien"裡訴說的被新科技甩在後面的無力焦慮,也許是對"Myxomatosis"媒體巨獸把我們推回神話洪荒時代的畏懼,也許是"Lucky"大街上那些和我們一再擦身而過的死亡,也許是,也許是一些你我永遠無法坦然面對的自我厭惡。

"Creep"一首自我否定的單曲,卻弔軌的使Radiohead成為九○年代初全球最知名的搖滾樂隊之一,樂迷貪婪的反覆要求演唱,使得樂團一度宣佈不再公開演出這首單曲。然而這些對自我重複產生的厭倦成了他們不斷超越的動力。儘管他們無意如此,接下來的"The Bends"成了定義何謂英倫搖滾的專輯,"High And Dry""Fake Plastic trees""Black Star",製造了所有初出茅廬的流行搖滾樂隊都想跨越的高度。

但若是沒有之後將自我揉碎後重塑的過程,Radiohead將僅是那群有著抑鬱憂傷身影的吉他搖滾樂隊之一而已。反芻現代科技支配個人生活的"OK Computer"裡,"Paranoid Android"嘗試不使用公式或的和絃進行,而用古典樂的結構成四段是的交響曲。遙遙呼應約翰藍儂"Instant Karma"的"Karma Police"和美麗的"No Surprise",更遠遠超越了早期的作品。

接著樂團陷入了過度掏挖自己之後必然的乾涸,低潮兩年多之後,才進錄音室錄製將近四十多首歌,把他變成"Kid A"和"Amnesiac"兩張專輯。彷彿是自廢武功一般,抽離了大部分的吉他聲,改以電子節拍與類似自由爵士和現代音樂的曲式取代。"Kid A"是一張徹底反商業化的專輯,沒有任何單曲的推出,甚至在網路放了所有的曲目免費下載,而內容仍緊扣著現代人潛意識裡的不安全感,離婚的恐懼"Morning Bell"或者冰河期復甦的恐懼"Idioteque"

不管是充斥吉他殘響的流行搖滾,或是讓人失重的環境電子,隨著一張又一張的專輯推出,Thom Yorke的唱腔變得越見脆弱敏感,聽著那些聲音會讓人突然瞭解,活著對他們來說絕不是快樂的事。然而這些不快樂,正式搖滾樂永遠的主題,Radiohead只是代替我們掙扎,而我們得到安慰。

痞子與麥克風間的無限可能

[Robbie Williams]

看著那挑釁的眼神,就知道他不可能永遠甘於在"Back Fo Good"裡,站在後排幫那個略胖的Gary Barlow合音,而是應該光芒萬丈的拿著麥克風向世人宣告"Let Me Entertain You"

然而離開Take That的Robbie Williams也要沈寂好一陣子,才藉著"Angels"翻身成為橫掃歐陸的男歌手,其實有著搖滾歌手喉嚨的他根本不適合待在男孩團體裡,反而隨著鼓點和吉他破音嘶吼像是Oasis的Noel會寫出來的"Lazy Days"很是對味。就算是流行專輯必備的芭樂情歌"She's The One"也比當時Take That的R&B動聽許多。

不得不提到的是一直與Robbie共同進行創作的Guy Chambers,在也許是他至今最成功的專輯"Sing When You're Winning"扮演的角色,幾乎參與所有歌曲創作的Chambers,製作的專輯調性準確的反映了唱者的人格特質,除了仍是英式搖滾曲式的"Let Love Be Your Energy"之外,也加入了電子聲響,與Kylie Minogue合唱的"Kids"和順道滿足Robbie男體裸露慾望的"Rock Dj"都是流行樂的完美作品

"Better Man"大概是Robbie Williams最膾炙人口的歌,畢竟連林憶蓮、陳奕迅等都忍不住要翻唱,當聽眾引頸期盼他下一步,他卻梳理油頭穿起三件式西裝唱起了搖擺樂時代的標準曲,"Swing When You're Winning"裡的"Mack The Knife"就是以大樂團的編制向偶像Frank Sinatra所在的五○年代致敬,而和大美女Nicole Kidman合唱的"Something Stupid"正是兒時偶像曾和女兒對唱的曲目,甚至在"It Was A Very Good Year"裡還藉由錄音工程一圓和偶像對唱的夢想,讓各自引領兩代潮流的經典男聲對同一首歌做出不同的詮釋。

在創作夥伴Guy Chambers離開之後,連續兩張專輯顯得有點失焦的Robbie Williams,2006的"Rudebox"裡竟突發奇想找來傳奇電子雙人組合Pet Shop Boys合作,"She's Madonna"和"We're The Pet Shop Boys"裡滿滿是八○的復古規律節拍,似乎為Robbie Williams在英倫搖滾和芭樂情歌之外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來自泰晤士河畔的深邃與靈性

[Coldplay]

適合落單時在小酒館的角落裡一個靜靜聆聽的,是Tom Waits用咖啡和煙浸漬過的喉嚨;而適合與包圍著自己的歡狂群眾一同躍起落下的是八○年代的U2、九○年代的Radiohead、或者說,兩千年的Coldplay。

不能說那些善於比擬的樂評將Coldplay和U2排在一起沒有道理,除去那些同樣巨大的野心和舞台、或者對當代議題的高度關懷不論,就算已經是甚為傑出的首張專輯,在"Shiver""Don't Panic"裡仍然可以聽見The Edge式吉他的森森鬼影;單曲"Yellow"把Coldplay推向全球知名樂團之列並且拿走當年的水星音樂獎,但仍然可以想像高傲的Thom York回頭對這些追著他們身影的拷貝貓嗤之以鼻。

也許Chris Martin從來無意用這樣的姿態霸佔搖滾排行榜,他只是越發認真的反覆書寫他的感傷,黑白琴鍵上的手指如此用力的刻畫著,於是製造出來的"Scientist"竟濫情的要讓人背脊發涼了,偏偏聽者又忍不住低聲唱和著。"Clocks" 的鋼琴聲和"God Put A Smile Upon Your Face"的Slide Guitar則讓<A Rush Of Blood To The Head>他們歌曲水準最整齊的專輯。

抑鬱的你可能會這樣說吧。Coldplay的團員身為英國賺最多錢的音樂人前幾名,哪還有資格不快樂呢?然而當細細閱讀那些歌詞,"In My Place"裡的迷失徬徨或者"Green Eyes"裡失戀的傷感,即使描述的全只是Chris Martin的私人感受,歌裡的情緒還是字字句句投射到自己身上,那是所有成功搖滾樂團共同具有的能力,用他們和你一樣直接的哀愁當作藥引子勾起你的尋常的煩憂。這張專輯的巡迴後來也變成一張現場實況專輯,除了前兩張的精華之外,還多加了一首主唱大人寫給他明星老婆的情歌"Moses"。

真要說起來,Coldplay在音樂上沒有做出什麼太超越的事情,一來三張專輯下來,除了Chris的假音越來越純熟之外,引頸期盼的"Fix You""Speed Of Sound"仍是小情小愛,反而在Live 8與The Verve前主唱合作的"Bittersweet Symphony "讓人回味再三,也許他們和我們一樣都還在等待自己的<Joshua Tree>和<Kid A>吧。

交換人生吧!海灘男孩

[Jack Johnson]

衝浪者人手一本的雜誌封面是他眉心緊蹙追逐浪頭的身影,架上的另一本音樂雜誌的封面上他卻抱著空心吉他對你露齒微笑。如果有人生交換的按鈕可以按下,交換對象我一定毫不考慮的選擇Jack Johnson。

不只是同時身為衝浪冠軍/排行榜冠軍,連紀錄片都得了獎的那種精彩人生,而是想著他哼起"Bubble Toes"的副歌時,隨意自在就趕走人心角落的陰暗的能力,那種能力佈滿所有Jack Johnson的歌曲:當Ben Harper拿起和Jack Johnson同樣來自夏威夷的樂器Lapsteel嗚咽著"Flake"的獨奏片段、或是他搖頭晃腦唱起"Inaudible Melodies",在歌曲裡流暢的轉換自成韻律的口白和哼唱的旋律。

較於首張專輯的歌曲樸拙的像是隨地撿拾而來,第二張專輯"On And On"打磨得光滑了一些,然而仍然充滿了海灘的嬉皮味。"Tayler"那些Shaker的沙沙聲,像極了興沖沖來到海邊卻飄起雨來,正是百無聊賴時卻聽見打在屋簷上雨滴的聲音。兩分鐘的短歌"Gone",那些不成文法的歌詞卻唱出對物質和消費世界的厭倦,重新唱起第一次的錄音室作品"Rodeo Clowns",少了那時提攜他的藍調好手G. Love的口琴狂飆,卻加重了節奏樂器的份量,令人更是不得不隨之搖擺了。

那禎擁有太適合製成T恤的圖案,土黃色封面的"In Between Dreams",提醒了全世界這裡有個Jack Johnson的作品,不像"Brushfire Fairytales"賣了兩年才悄悄變成白金專輯,暗暗凝聚了許久的人氣一次發酵把Jack Johnson推向排行榜那頭,還讓他成了全英音樂獎的最佳國際藝人。除了切分著永遠的吉他悶音之外,這次還找了風琴手Zach Gill充實原來單純的節奏組,Jack在單曲"Sitting, Waiting, Wishing"的MV裡露了一首倒著唱的功夫,後來也成為現場演唱裡最受歡迎的橋段。

最新專輯Sing-A-Longs and Lullabies裡改編Ben Harper的"With My Own Two Hands",去掉原版那種身在抗議現場的沉重吶喊,Jack Johnson和Ben Harper這次彈撥著吉他琴弦和烏克麗麗,用黑人靈歌的和聲,溫柔但卻更加堅定的訴說用自己的雙手讓世界變得更好的理想,美好的聽不出他有曾經因為衝浪受傷縫了一百五十針的下顎。

嘿,如果那種疼痛是成為Jack Johnson所必須,還是選擇平凡人生,享受耳機裡帶給我的微微快樂就行了。

二樓後座裡的光輝歲月

[Beyond]

「你知道我的迷惘」也許是家駒寫給約翰藍儂的歌吧。音樂工業化必然衍生的諷刺性,使得七○年代的利物浦和八○年代的香港此時看來竟是高度雷同,原是皮衣皮褲的工人之子The Beatles留起覆額瀏海穿上西裝,在<A Hard Day's Night>裡故作可愛,而來自地下搖滾圈的長髮怒漢Beyond穿上五顏六色的花襯衫,化身喜劇<吉星高照>裡的向東南西北游;約翰藍儂在紐約高級公寓大門前被自己的歌迷槍殺,家駒則為了取得音樂上更高的自主性,在日本的綜藝節目裡墜下三層樓高的舞台。

彼時西方世界仍盛的重搖滾,劇烈的衝擊了Beyond的音樂形式,後來他們歌曲裡的憤怒,和充滿小調快速的電吉他扭曲聲響,便掀起了樓宇高寒的香港島裡震天價響的聲浪。早期的「我是憤怒」和「金屬狂人」裡那些吶喊而至沙啞的高音裡,便可窺知重金屬音樂的遺緒。初作「再見理想」的神采則彷彿來自九龍街角的Pink Floyd。

因此再也沒有什麼比以泡泡糖男孩的形象出道,對一個堅持作自己的搖滾樂團更弔軌的事情了。Beyond像是負著某種使命走在細鋼索上,一邊做出部份妥協,製作如「喜歡你」慢板的搖滾情歌,一邊持續作著音樂上的實驗,讓自己所熱愛的搖滾樂,能在家駒所言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的香港有更大的能見度。

情歌在Beyond的音樂裡比重是相對弱的,他們的歌曲大多以勉勵自己也鼓勵別人的正面形象出現,「光輝歲月」和「海闊天空」裡年輕人的口氣吞吐間彷彿能吸進前方未知的空氣。專輯裡放入「兩顆心」這樣節拍短快的旋律小品,Beyond似乎也要證明,只要願意,掌握流行音樂的元素對他們而言是輕而易舉的。事實上黃家駒正是八○年代以降,香港少數質量並重的創作者之一。「寫給不懂環保的人(包括我)」裡對生活環境的自省、和「長城」中對飽經苦難的故國之神往就是典型的Beyond風格,而「大地」的格局宏大,更是香港流行音樂裡少見的。

在家駒發生意外之後,其餘三子仍短暫的嘗試繼續樂團,「祝你愉快」便是當時家強獻給哥哥的作品。但少了靈魂人物的樂團似乎無法擺脫家駒的巨大陰影。於是三子便協議解散發展各自的音樂事業。擺脫了Beyond的包袱,反而在音樂探索上更自由自在,黃貫中把玩的Punk和葉世榮嘗試的電子音樂都有突出的成績。

假如說壓抑自己原來面貌,是樂團從獨立躍入主流擺脫不了的悲劇宿命,音樂本身還是可以剝開那些包覆著的糖衣,讓樂團使否誠實面對自己這件事,能赤裸裸的被樂迷檢視。幸好披頭四和Beyond都是誠實的,所以我們能擁有這些好作品,和他們所引領一波波繁複多姿的音樂新浪潮。

Monday, December 11, 2006

句點上面

一時之間我改變了想法,也許是找到了那條圍巾的關係。

所以被她那些猶疑、優雅的側身、祕密的快樂所苦苦受著折磨的你。只要不要劃下句點就好了。

因為未完的故事才擁有美好的結局。

Sunday, December 10, 2006

愛哭鬼的Live酒館歌單

[張懸]

任誰都要說張阿懸的現場比專輯更要迷人,除了出了名的愛哭,還有每每向特別來賓告白的習慣之外,時不時出現令人意外的經典搖滾曲目翻唱也是讓人驚喜的原因之一。

張懸是這樣說的,影響她最深的音樂人,一個是民謠搖滾教父Neil Young,一個是開啟西雅圖Grunge時代的Kurt Cobain。Kurt Cobain璀璨而短暫的生命,正如他寫入自己遺書裡Neil Young的歌詞“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fade away"",那個老嬉皮的暴烈的"Hey Hey My My"讓張懸唱來卻有一種安靜懾人的魅力;而張懸版本的"Wish You Were Here",本是Pink Floyd寫來懷念提前離隊的好友Syd Barrent,一首他們一貫前衛迷幻的風格裡難得的溫暖作品,而張懸的空心吉他讓小小的女巫店同時也陷入低落情緒。她自己的「Live酒館300秒」似乎正是描述身在某個角落靜靜聆聽的我們,「如此寂寞,因為我如此感動。」

當然喊安可時的我們,想的還是最受歡迎的「寶貝」,那簡單的和絃像是睡前母親的喁喁細語,看著側著頭專心彈著吉他的張懸,讓她略帶沙啞的聲音陪著入眠。

Saturday, December 09, 2006

句點下面

寫下句點正式結束之後,就立刻變得有趣起來。

剛拍完幾捲底片的Fuji Natura 1.9 Black,原來只是在長篇的討論串裡讓人心動的廣角傻瓜相機而已,友人代替我在日本詢價之後,發現台灣的價錢也不貴上多少,原來的焦灼亢奮便擱下,然後掉頭遺忘,像是那些路旁可有可無的精緻玩物。直到有一天范又再度提起時,已經是市面上買不到的相機了,那些不可名狀的燥熱立刻再度燃起。尋尋覓覓才花了高出半倍的價錢把它請回家。然而供奉在桌上又發現似乎不如想像中的可愛了。

停產的相機,紀念琴,初版一刷的書。那些我無法長存的熱情,要直到我老去死亡腐朽。

Friday, December 08, 2006

What's Done Can't Be Undone

反覆的看著,所能想到只剩一首詩句/歌詞。

「事情就是這樣決定了,決定了句點下面。」

我不喜歡詩句,晦澀、曖昧、多重意義,我喜歡歌詞。歌唱帶來直接的哀愁,那能量遠大於朗誦。

聽到耳朵發燙而耳道略略發癢。

於是我們乘噴射機離去。

Thursday, December 07, 2006

音樂乩童的跨界旅程

【林強】【吳俊霖】

也許是台灣真的太小了,竟容不下「驚蟄」這樣的專輯,才使林強當初選擇了法國而不是台灣做為發行地。雖然電子音響裡仍然充滿了林強一貫的創作主題-----那些豐富的台灣意象,「西北雨」裡台語童謠和電腦音樂的完美結合,或者歌仔戲的聲口和大鑼鼓點。我們所熟悉的民間氣味。

當年的「向前走」一推出,宣示了西方搖滾和台語結合的可能性,林強一瞬間儼然成為新台語歌運動的標誌,專輯裡幾乎滾石系統裡的大師名字陳昇、李宗盛都赫然在列。「黑輪伯仔」裡陳昇的口琴聲直到現在仍能夠讓許多當年經歷黑手生涯的工廠老闆們,在卡拉OK裡酒酣耳熱之際悄然掉淚,而MV裡鐵道旁林強和李天祿的兩道身影,不也正是後來侯孝賢「戲夢人生」的原形?

然而大賣四十多萬張的「向前走」之後,滾石對作為一個「明星的林強」的策略突然變得保守起來,「春風少年兄」裡的林強不再唱著「未振未動」、「平凡老百姓」這些對城市文化的反省或是帶著質樸懷鄉氣味的「天與地」,「向前走」裡少見的略有商業意味的歌「查某人」反而成了該張專輯的宣傳重點,儘管林強一貫誠懇的聲音使「玉蘭花」「溫泉鄉的槍子」聽起來仍是極有煽惑力,但也許是為明星身分和自我的衝突性感到不能適應,在跳脫市場考量的實驗電子曲風專輯「娛樂世界」之後,「音樂人的林強」便藉口從商業體制裡遁走了。

幾年候的現在,再次聆聽「娛樂世界」,其實許多現下討好的音樂元素,都已經被林強和羅百吉玩過了,工業噪音的「當兵好」或是「逃脫」裡冷列低調的電子,都是彼時市場機制操作下,音樂人無法企望嘗試的元素,然而過分前衛的樂風在當時並不討好。因此離開娛樂世界的歌手身分,變成戴上孫悟空面具自由自在打碟的專業DJ林強,並且同時跨足電影演出和配樂,某一段時間裡,他幾乎成為侯導的當然男主角,於是乎侯孝賢監製的電影「少年耶安啦」的電影原聲帶裡,除了為專業樂迷所津津樂道的,伍佰那首深得藍調神髓的處女作「點煙」之外,侯孝賢也首次進入錄音間和林強對唱了一首「無聲的所在」,之後的「南國再見南國」裡,林強「自我毀滅」的電氣搖滾,那幾乎直追Prodigy的迷幻神采,也為他奪回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電影歌曲獎。「天馬茶房」裡陳明章譜曲的「幸福進行曲」,則提供懷念已久的早期直率聲線,稍稍補足了樂迷的癡癡想望。

擺脫了明星身分的林強,在推動本土的電子音樂上不遺餘力,然而身為創作人的他仍然不停歇的在音樂世界裡探索,也許「電民謠」裡「桃花過渡」正是林強的電腦音樂習作,是為了後來「驚蟄」的一種暖身。這些紮實的生命歷程,讓林強以台灣音樂人的身分在世界上有了立足點,也讓世界好好的透過音樂這個語言認識了台灣。

Wednesday, December 06, 2006

設計書

何以需要如此多的設計書呢?踏進敦南誠品的我被嚇壞了。似乎和美學扯上關係,就能順理成章排進暢銷榜裡。

雜誌上的對談重複著,要教育壞品味的消費者們如何好好的過生活。寫天地有大美的傢伙說,每週一次,允許自己細細吞嚥自己煮出來的味道。不管樂活還是慢食,我懷疑我們會因此減輕焦慮的症狀。台灣為什麼會變成往設計島的方向走呢,是那些邪惡私募基金的又一陰謀嗎?這些線條、質料、結構。難道能讓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

星期天的中午踏上忠誠路上的百貨公司十二樓往下看,即使是這個最具消費能力和品味的地段,加蓋的鐵皮屋頂數量仍然不比老市區少多少,范說外國人透過Google Earth的空照圖會以為台灣人都住在貨櫃裡。我們是不是只是透過購買這些美好的書籍,或一些美麗的手工藝品,降低我們把這地方弄得越來越醜的罪惡感。

僅是美學式的天真?還是潛意識裡的消費習慣作祟?我也是不自覺的用了「我們」,來減低我的罪惡感。

Monday, December 04, 2006

簡單?生活?

對簡單生活的熱愛?狗屁。

會場裡仍然滿滿被後工業文化包覆著,大圖輸出,微波食物,人工草皮,道具牧草堆,生長在盆子裡的花和樹。整個活動是個完美的PR Event,要我不停回想起自己在那個走投無路的冬天,無可奈何到便利商店裡帶走一些能滿足基本需要的食物,全丟進肚子裡精神上還是飢餓的不得了。一種沮喪的感覺。

但是充滿著大麻煙味和另翼主張,因此每個人的表情看來都過分亢奮的音樂祭,也是另一種的沮喪。

有沒有第三種可能?

Sunday, December 03, 2006

Best Moments Of Simple Life 12/3

紀念/蔡健雅
    我在大舞台前把自己埋在黑壓壓的觀眾李吼叫著。不是言語,是滿滿的情緒。想要排出來,排出來。

早安晨之美/廣仲
    吉他像John Mayer,長得像Ben Folds,聲音像馬念先。太可怕,每唱完一首歌,說一遍「大家好我是廣仲!」,底下的歡呼聲就更大一點,完完全全一把琴一個人就搞定全場。

有時候懶一點反而好/黃韻玲

You'll See/Tizzy Bac

散場之後想去偷偷彈Lee Guitar,卻看到李宗盛接受訪問,便唐突的猛拍。

歡呼

手掌在嘴唇邊圍成一圈,變成一個小的共鳴箱,撮唇作嘯時聲音就能傳出很遠。

我每次都在演唱會現場玩這招。聽著其他人沒頭沒腦隨著起頭的我「嗚嗚嗚」的叫著,心中就不免竊笑。有時也不免失敗,像在伸展台上的時裝秀,那些設計師偷偷造勢的把戲。

That's my guilty pleasure.

Saturday, December 02, 2006

Best Moments Of Simple Life 12/2

擁擠的樂園/陳昇
    站在音響前面聽Bobby Chen粗野的嘶吼,把遠處傳來的吳青峰蓋掉,樂趣無窮。

你的命/自然捲+小柯
    小柯老師不管當誰的嘉賓都莫名的尷尬。

和你巧遇在這裡/奇哥+馬念先=Project Early
    金龜車的循環系統爆炸而沒能趕得及快樂夏天的遺憾,補足。

征服/凡人二重唱
    莫凡的聲音,袁惟仁的歌。

開場白/李宗盛
    小巨蛋演唱會沒下定決心兩場都買票,沒想到真的有機會現場聽到,於願足矣。真是我生命中重要時刻。

聽自然捲的時候喝太多啤酒,終於憋不住到廁所排排站撒尿的時候,一種男性獨有的滿足。

離別故事兩則

都是聽來的。

<其一>

我的好朋友P是超商的時薪員工,熱血但是不用大腦,我有時懷疑他是少年漫畫蹦出來的人。他說每天放學時總有一位伯伯到他店裡去,帶走架上的中時晚報和聯合晚報各一份。哪怕是冷氣團過境或是大年初一,每天每天都掏出一百塊的鈔票,讓P找他八十元的銅板。一個人來也是一個人走。

憊懶的國中生在櫃台前打鬧插隊,伯伯也只是微笑的讓開身子,讓小朋友先結帳。

巷子對面的藥局也是伯伯每天報到的地方,去年十月左右,伯伯不再到店裡來了,藥局老闆說,十月十日那天伯伯沒出現,到了星期四消防隊把門給撬開,才發現,獨居的伯伯安詳的平躺在床上。

P說,不知道伯伯對中晚熄燈有什麼看法,他很想知道。



<其二>

還記得林志炫假扮美麗人生裡的木村拓哉嗎?推著輪椅燙起不適宜的捲髮的那支音樂錄影帶,離人。標準的分手情歌。

是張學友的歌。厲曼婷的詞。偶而去KTV時很喜歡唱,林志炫的那個版本,甚至會被叨念怎麼又是這首。

銀色小船搖搖晃晃彎彎/懸在絨絨的天上/妳的心事三三兩兩藍藍/停在我幽幽心上/妳說情到深處人怎能不孤獨/愛到濃時就牽腸掛肚/我的行李孤孤單單散散惹惆悵/離人放逐到邊界/彷彿走入第五個季節/晝夜亂了和諧/潮泛任性漲退/字典裡沒春天/離人揮霍著眼淚/迴避還在眼前的離別/妳不敢想明天/我不肯說再見/有人說/一次告別天上就會有顆星又熄滅

上星期六的演唱會,配上大螢幕跑動的字幕,和與專輯裡分毫無差的歌聲,好像我就在包廂裡看著MV。林志炫說,對他而言,這首歌不是分手的抑鬱沮喪,想著是當時正在加護病房的媽媽。星期六的晚上他毫無哽咽的唱完,他說「嗯,進步了,我所能為天上的她做的,就是完整的唱好這首歌。」

Friday, December 01, 2006

665BG和生祥的笑容

約莫是晚上八點鐘,才急急忙忙驅車往中山堂,準備要看生祥和大竹研的表演。

奇妙的是行車途中遇見了二星期前,同樣是在中山北路六段,在我引擎冒煙徬徨無依時,翩然而來的道路救援,車號665BG。搖下車窗和司機打招呼,他莞爾一笑幾乎將我的低潮一掃而空。

算是生祥與大竹研為種樹專輯舉行的第二階段的巡演,也是發表之後我第一次有機會看現場演出。這麼近的距離看大竹研彈吉他真是享受,是那種想讓你重新拾起吉他的。生祥在那些歌曲之間,靦腆但是自在的微笑著,又講起那個聽過好多遍關於扶路樹的故事,他這樣說:「台灣需要多一點這種,安安靜靜做事的,上個星期我去西門紅樓表演,看見那個包覆大樓的王建民海報,『安靜』,我覺得好感動。」當下的我,也覺得被某個力量暖暖的包覆住。

真心的覺得這張專輯有飽滿而樸實的力量,不再需要那些憤怒的眼神和口號,單單是這些歌的存在就足夠,就是像這樣帶著笑容唱出來也可以懾動人心。恍恍惚惚似乎也和生祥一同生活在有機的世界裡,相比之下那些惺惺作態的樂活都要顯得可笑而荒誕。

今年獨立音樂有很多很多好專輯,TizzyBac、Mojo、1976。我從來沒有試著在這個Blog推薦買些什麼專輯,畢竟已是數位下載的時代了,但是還有在看這個廢物點心的人,希望你們可以試試「種樹」